close

你明明做得到,為什麼不做?

幼思職能治療所|兒童專注力、情緒、感統訓練|職能治療師|童童老師

0.png

想像一個場景—覺得體重不能再無限制下去的你,決定要減肥!

於是你想了一些方法,比如每天要慢跑30分鐘、要喝2000cc的水、不能吃宵夜等等。

然後第一天,喝水的部分達標了沒有問題;許久沒運動的你,也努力地撐完30分鐘的跑步;直到跑完步,筋疲力竭的回到家,肚子咕咕叫開始。

「不能吃宵夜!」這是你對自己提醒的第一件事情。

「但…真的好餓喔!」怎麼辦?

「反正我都把零食送人了,家裡也沒有東西可以吃!」

十點睡覺前的十分鐘,你正因為今天所有的事情都完成了而沾沾自喜。睡前在床上滑手機的時光也特別的香甜。這時,手機突然推播一則消息:「某某炸雞外送買一送一!」

還外加了十分誘人、多汁皮脆的炸雞照片!

「忍住啊!」你對著自己說,但肚子卻誠實地叫著。

「還是,點一隻來吃?」當然現在還有買一送一的優惠,所以可以吃兩隻。

「而且我今天真的有運動!」邪惡的天秤開始傾斜,萬惡的手指頭開始蠢蠢欲動。

「但今天是減肥的第一天誒!如果我今天就吃了,以後怎麼辦?而且沒吃又不會死!」忍住啊忍著。

想到現在沒吃也不會死,但…也想到吃了也不會怎樣的你,竟然違背了本意(?)按下外送鍵。而你,也既期待又罪惡的打開要追的劇,等炸雞的到來。

於是,今天,不只吃了宵夜,還因為吃了宵夜而晚睡。立志的第一日, 就有著宣告失敗的開始。

 

對啊!你明明可以不要吃的!會什麼你就會忍不住呢?

 

而不只是減肥,日常生活中似乎也充斥著大大小小類似的狀況,明明今天可以完成的專案報告,卻因為敵不過床的呼喚而失敗;半夜了,明明知道要早睡,卻不斷地點開下一集,開始無止盡的追劇輪迴;又或者,孩子明明可以在30分鐘內完成作業,卻總是這邊摸一下那邊放空一下的拖了一個半小時才完成。

這些,明明我們是有能力可以完成的事,為什麼卻沒辦法做到呢?是不是我們常常在講的,缺乏「意志力」?如果是,意志力是什麼?意志力可以訓練嗎?

沒錯!這篇文章要跟大家討論的,就是「意志力」!

 

意志力與自我控制

 

在人類長期與自己抗戰拉拔的歷史中,意志力的確是科學家饒有興趣的一環。而其影響的層面可謂非常廣,舉凡減肥、藥物濫用、運動、學習等等,都有其舉足輕重的角色,而「意志力」(willpower)也以不同的名字活躍在各個領域中,比如心靈能量(mental strength)、自我控制(self-control)、自我調節(self-regulation)等等。而不管是哪種說法,都是在描述我們如何「控制注意力,讓注意力不要偏移目標導向行為」的心理狀態。

或許用以下的圖片來解釋會比較清楚。

意志力1.png

從上圖可以看到,當個體要完成所謂的目標導向行為時,可能要仰賴兩種力的幫忙。一種是注意力,而另一種,則是意志力。其中的「注意力」,即是幫我們將「注意」放在「目標」上,並引導我們的行為達成這個目標。而當在我們完成目標的過程中,有所偏移或干擾,此時「意志力」即可幫助我們控制「注意力」,不要偏移目標。

比如說,如果「去廚房拿水來喝」是我們想做的目標導向行為的話,那此時,我們的「注意力」,就會命令我們的大腦,導向我們的行為到廚房去拿水杯裝水。而此時,大腦所有的資源都會拿來處理水杯的訊息,比如水杯的樣子、放在哪裡、如何拿到等等。

但就在走往廚房的路上,你想著等等要去接孩子、看到地上有紙屑、聽到電視裡的明星正唱著你最喜歡的歌曲。這些的這些干擾,都在打亂你的注意力,讓你從走往廚房的路上分心。但幸好,你還有意志力!你知道你現在需要完成「先去拿水來喝」的目標,於是你會控制自己不要跑回電視機前看節目,不會因為撿起紙屑就忘了你該做什麼,你也會在想完幾點接孩子後,再把自己拉回到現在的目標上。如此「控制注意力不要偏離目標導向行為」的過程,即是意志力發揮作用的地方。

其實講得更白話一點,就是在完成目標之前,你還可以克制自己多久!

 

而在上述的環節中,就有許多因素,在干擾著我們的自我控制,使得我們常常會出現「明明做得到,卻沒辦法完成」的時候,比如一開始聊到的減肥—明明就沒必要吃宵夜、我也好像可以選擇不吃,但卻常常無法控制自己,使得我們無法減肥成功。因此,接下來,我們就來討論一下,到底有哪些因素,會影響我們的意志力,或所謂的自我控制!

 

影響自我控制的因素

意志力2.png

 

規則,是「自我控制」成功的關鍵

 

制定規則很重要

如同前面提到的,意志力發揮作用的地方,就在於控制、並引導注意力不要偏離目標。但,意志力也要知道要「依循什麼條件」來控制注意力吧?否則意志力怎麼知道該如何引導偏離目標的注意力呢?至於該「依循什麼條件」,在許多研究中顯示,就是來至於是否有所謂的「規則」!

心理學家Jane和Yuko Munakata在2015年執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{1}。她們讓一群平均年齡三歲的孩子進行遊戲。遊戲的規則很簡單,打開箱子,你可以得到獎賞。但是否能開箱子,你要看箱子上的提示來決定,只要你看到藍色四方形,就代表你可以開箱(go);看到紅色三角形,則不行(no go)。

而在遊戲時,測試者則會用兩種方式提醒孩子,一種是不讓孩子立即反應,讓他們有多一點時間等待,想想該怎麼做。另一種,則是在開始前再次強調規則。

大家不妨猜猜哪一種提醒方式,效果比較好。是讓孩子等等,好克制自己的衝動呢?還是重新接收一次規則?

實驗結果很明顯,當我們有再次提醒孩子注意規則,孩子相對較能克制自己的衝動;而讓孩子等待一下,則無明顯效果。這個結果也說明了,當我們需要孩子發揮自我控制時,與其讓孩子等等稍微冷靜一下,倒不如重新再提醒孩子規則,孩子也較能知道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去完成什麼目標。

所以,「目標」固然重要,但有沒有制定「規則」,才是我們能否完成目標的關鍵!因為我們畢竟處在不斷變動的環境中,隨時都會有干擾、不預期的狀況出現,如何讓孩子學會在這些狀況中克制自己呢?試著與孩子一起列出完成目標時所需的規則吧!

 

但太多規則也不行

規則雖然是幫助控制注意力的關鍵,但如果制定太多規則會發生什麼事呢?首先,如果我們在一件事情中制定太多規則,孩子根本記不住,那也沒用。甚至還因為要時時刻刻提醒孩子有沒有遵守規則,反而發生更多衝突。因此,記得制定的規則不是越多越好喔!而通常我大概會抓,同一目標底下,不要超過三個規則,就可以了。

此外,如果是不只針對一件事,而是是在日常生活中,不管大大小小的事都制定規則的家長,那麼,你的孩子反而會喪失自我控制的能力!

咦?怎麼會這樣?規則不是自我控制的關鍵嗎?對,的確規則是自我控制的關鍵,但一旦你把每一件事情該怎麼做都訂下規則,那麼,孩子也不會有練習自我調節的機會「反正我該怎麼做,你都已經限制、並規定我了,那我還要調整什麼?」所以,不要忘記「自我」控制,是基於「自我」、以「自我」訂下的規則來去控制自己,而不是讓別人的規則來限制我喔!

不過,你可能會想「啊話都你在說,不能沒有規則,但又不能有太多規則,我到底該怎麼取得平衡?」針對這個問題,我想,大方向的答案還是要各位家長與孩子試試看才知道。畢竟每個孩子的個性、想法都不樣,因此規則要針對「哪些事」、或針對事件的「哪些部分」,都是可以不斷的嘗試與調整的。

不過,我在這邊也有一些建議給大家。首先,要選擇哪些事件,大家不妨想想自己與孩子在哪些溝通上,最容易起衝突。這些最容易起衝突的事件,就是練習規則制定最好的來源。因為,你會與孩子在這些事件中最容易起衝突,要不就是你最在意,要不就是孩子在這個事件中最欠缺自我控制。比如說,有些家長特別在意時間,因此他與孩子起衝突的點大多是因為拖拖拉拉、又比如有些孩子對吃的東西有無限的慾望,因此在面對食物時最容易失控。而這些衝突,其實就是讓你看見,以及與孩子練習最好的機會。

而除了針對容易衝突的點之外,孩子「自己想」達到的「目標」,也是非常適合當做自我控制練習的方向!比如陪著孩子一起想,如果我這次考試,想要每科都90分以上,那我該如何幫自己制定規則?

 

「迴避誘惑」的規則比起「抵抗誘惑」的規則來得有效

而在「自我控制」的過程中,最難的部分,其實就是來自於如何遵守規則。比如前面提到的減肥例子,的確我是制定了規則,就是不能吃宵夜,但我還是失敗了,而且失敗的機會很高!究竟,該制訂什麼樣的規則,才能比較成功的做出自我控制呢?

從大腦分配資源的角度來看,其實我們的大腦,在「同一時間」可以運用的資源十分有限。而這有限的資源,如果現在被某項事物吸引走了,只剩下些微的資源想要再把注意力拉回到目標身上,可謂難上加難。

這也是減肥這個例子上出現的狀況,我現在大腦的資源,可能95%被炸雞吸引走了,注意力全部都在炸雞身上,只剩下3%的意志力作用,其他的2%還是拿來維持清醒的用途,你說你會成功的克制自己嗎?因此,如果你的規則制定,幫助你的事情,是讓你不至於出現太多注意力分心的地步,那麼,你成功控制自己的機會也會比較高。這也是標題想要建議的部分:「迴避誘惑」的規則比起「抵抗誘惑」的規則來得有效!

比如說,「不能吃宵夜」是「抵抗」誘惑的規則,那麼,「洗完澡之後,就不能看手機」,則是迴避一切讓你接觸到美食、想到美食的機會,則屬於「迴避誘惑」規則。

好,對不起,我知道這還是一本寫給家長看的文章。雖然減肥的例子可能許多人都有過。但我應該要再舉一些與孩子有關的例子:

 

目標:【30分鐘內寫完功課】

抵抗誘惑的規則:寫完功課前,都不能講話、不能離開座位

迴避誘惑的規則:寫功課前,一定要整理房間。並把玩具、ipad都蓋起來。

 

目標:【在學校,不會被老師說一直跟同學講話】

抵抗誘惑的規則:你想要跟同學講什麼,就先寫在本子上,下課再跟他說

迴避誘惑的規則:每堂課我都會幫你準備學習單,你一邊聽老師說,一邊填上重點。

 

更多規則制定的例子請參考:

事件

干擾物

規則

寫功課時,容易被玩具吸引

玩具

寫功課前,必須先把玩具整理在箱子裡面

寫功課時,容易被聲音干擾

弟妹遊戲聲音

寫功課前,先跟家人預告,並明確的溝通寫功課花多久的時間,請家人一起配合。

寫功課時必須戴上耳塞,寫完功課才能拿下來。

九點要上床睡覺,卻容易因為玩太嗨沒睡意

遊戲方式

八點半後,只能選三件事來做:聽床邊故事、泡牛奶喝、跟爸媽分享今天發生的事

玩玩具時,無法在說好的時間內停止

想要玩到盡興

在聽到爸媽收玩具的預告後,與爸媽溝通今天玩遊戲希望的「段落」

在出門的前,總是沒辦法放下手邊的書本,導致出門總是需要三催四請

書本

預期出門的前30分鐘,都是不能看書的時間

 

計畫能力,是「自我控制」訓練的基礎

意志力3.png

而除了讓意志力知道該如何引導注意力之外,我們計畫「目標」的能力,也會是影響自我控制成功與否的關鍵!

詳見:https://reurl.cc/ZGb4zp

 

意志力需要有所回饋!

意志力4.png

最後,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,我們許多的行為,由於都會「耗能」,所以除非後面有許多獎賞,或大到我很在意的「處罰」,否則省能的我(懶惰?),能做就不做。而許多家長在訓練孩子自我控制的環節失敗的原因,就在於忽略了「自我控制」,也是很累的!因此,好不容易做到的「自我控制」,也是需要回饋!需要鼓勵的!

不過,也在於許多家長的迷思,就像我們的標題所描述的「你明明有能力!為什麼你不做?」,因此覺得孩子不做,就是唱反調、就是調皮搗蛋、就是「故意」!而忽略了要達到自我控制,其實孩子還有好長好長的一條路要走,而這條路上,都還沒有人稱讚過、或看「到」孩子為了達到目標時所做的努力。

「我知道完成功課很棒,但很想電視的我,已經努力控制自己不要去想劇情了!」

「我知道專心聽講是我該做的事,但很想跟同學講話的我,已經一節課都沒跟同學說話了!」

「我知道我不該生氣,但不能買玩具的我,還是好難過好難過,而我也很努力在控制自己不因為生氣就罵人。」

這些「自我控制」難道就不值得我們的回饋與稱讚嗎?難道孩子就一定要完成目標時,我們才能說「你好棒」嗎?

所以,在我們陪伴孩子走在學會「自我控制」的漫漫長路上,讓他知道,即使你還沒達到目標,但已經在努力控制自己的你,值得稱讚與鼓勵!

或許看到這邊,你會想說有差嗎?我有沒有鼓勵,孩子表現還不都一樣。而如果你正在育兒路上,因為孩子自我控制的狀況,而感到氣餒及想放棄時,不妨來看看心理學家Kidd在2013年所做的研究{2}。她讓孩子們執行了改版的棉花糖實驗,實驗流程一樣地,先告訴孩子只要不吃現在的棉花糖,那麼,他將在大人回來時得到兩個。不一樣的地方在於,有一組的實驗設計,是在即使大人回來孩子也沒吃,大人也「不會遵守承諾」給他們兩個。

而這個實驗的目的,就在於想要看看孩子們,如果在最後得不到承諾要給出的棉花糖,那麼,他們還會因為想得到更多棉花糖而忍耐嗎?結果發現,即使孩子一開始「可以」做出自我控制,但只要幾次不按照承諾的方式給予獎賞,那麼,他也會放棄,並在一開始就將棉花糖吃掉!

這個實驗結果非常好理解,如果我最後得不到任何回饋,那我為什麼要花費這麼大的心力在自我控制上面!

而不只是孩子之於棉花糖,大人在許多時刻也是如此,我會在自己努力工作的時候,告訴自己要撐住,因為這個週末就可以開心的去旅行;我也會在拼完一個計劃案時,犒賞自己喝一杯飲料。而這些,都來自於我們知道「自我控制」很累,需要有回饋,我才有動機再控制我自己一下。

而大人都如此了,何況是孩子。所以說,不要再覺得孩子控制好自己,就是應該的事、也不要把孩子「應該」做的事情的完成,視為理所當然。主動地去看到孩子在過程中「自我控制」的努力,並加以回饋,都將當作他下一次再次控制的原因及動機喔!

 


如果您的孩子有【注意力、情緒、感覺統合訓練】、【職能治療】的需求,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預約評估:

  1. 加入幼思職能治療所【官方line帳號】https://lin.ee/kIXyrje
  2. 來電預約:02-85027002【禮拜一~六 09:00-21:00/禮拜天09:00-18:00
  3. 透過幼思職能治療所【官方粉絲團】私訊預約: https://reurl.cc/QWyoxM

更多育兒資訊,請參考

  1. 【童童老師的粉絲團】:https://reurl.cc/qgyGZy
  2.    童童老師著作:

         ✓【接住孩子前,先接住自己】:https://reurl.cc/kqRWWL

         ✓【撞牆教養學:用12個練習理解孩子,將衝突化為溝通的轉機】:https://bit.ly/S0500086-B


Reference

1.  Barker, Jane E, and Yuko Munakata. “Time Isn't of the Essence: Activating Goals Rather Than Imposing Delays Improves Inhibitory Control in Children. ” Psychological science vol. 26,12 (2015): 1898-908.

2. Kidd C, Palmeri H, Aslin RN. Rational snacking: young children's decision-making on the marshmallow task is moderated by beliefs about environmental reliability. Cognition. 2013 Jan;126(1):109-14.
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童童老師 的頭像
童童老師

童童老師的孩子這樣說

童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